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139-8889-9288
所在位置:首页 / 活动策划新闻 / 腾冲和顺文化之旅,书香和顺:于楹联尺幅之间,重温和顺先辈的家国情怀

腾冲和顺文化之旅,书香和顺:于楹联尺幅之间,重温和顺先辈的家国情怀

和顺有童谣:“河顺乡,乡顺河,河往寺前过。水映寺,寺映水,水从寺中流。”就是在这样一片温暖和煦的坝子里,孕育出西南边境最大的汉文化“飞地”。儒家文化在此生根发芽,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和顺人的家国情怀。

走进和顺人家,一瞬间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进入影视剧中才能见到的清末民初场景。一道道匾额、楹联,如同史书上撕下的几片残页,悬挂在和顺民居的大门和堂屋里。腾冲和顺文化之旅中,楹联文化是重头戏之一,接下来就跟随腾冲精品定制旅游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腾冲旅游

这些楹联多由近代中国的进步人士所书,其中包括近代军事家、云南都督蔡锷,民国元老李根源,著名书法家张砺,以及张德溶、陈荣昌等名震一时的军政要人、知识分子。他们写下的楹联,记录了和顺先辈心忧家国、倡导变革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共同构成了和顺一道独特亮丽的文化景观。
有人说得好:“如果说腾冲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和顺就是这部书的精华,如果说腾冲是一块美丽的翡翠,和顺就是这翡翠上最水灵的亮点。”
现在就让我们透过和顺的楹联,共同品味腾冲这块宝地的精华与亮点吧。

腾冲旅游

和顺·开创风气之先的楹联
自古以来,和顺人民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其文化基因中自天生带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即使身处边陲,和顺人依旧能率先感知到时代的变化。当民国风云剧变之时,选择投身于社会变革中,为和顺开创一时风气之先。
如今斯人已去,但其志尚存,我们仍可以从和顺遗留的那些楹联中一睹先人们的英雄气。
和顺两等小学堂大门联
高必自卑,合德智体而并育;
小能见大,通天地人者为儒。
20世纪初,和顺很热闹。1905年,举人张砺在和顺成立了咸新社,李景山任社长。100多位乡人入了社,每天聚在一起谈论国事乡事,每周日举行演讲,谋求兴废改革之举。社里购置了许多书,如《天演论》《革命军》等,都是此前从未见过的书籍,也是从未听说的新思想、新科学。张砺从广东购买来步枪、拉簧(扩胸器)、皮球,作为学校的体育器材。

腾冲旅游

当时,地处极边的和顺充满了新的前进气象,但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在此后10年才发端。
后来张砺又倡办“新学”,李景山毅然响应,将所办学校办为新学,发展为两等小学堂,并任校长,撰门联“高必自卑,合德智体而并育;小能见大,通天地人者为儒”为校训,后请来腾的“对联大师”赵藩书写。
今天人们出入校门还能看到这副联语,想起它诞生之初所经历的一番变革,仍能激起内心深处的敬佩和憧憬。
和顺崇新会成立前期楹联
青春不再来,愿大家勿忘斯会;
年华真易逝,冀我辈共图阙成。

旅居四夷,汉族勿为夷族化;
缅想千古,今人不让古人贤。
五四运动后,和顺华侨在缅甸曼德勒成立“青年会”。同年,还有和顺华侨在抹允成立“促进会”。
后来“和顺旅缅同乡促进会”在抹允召开大会,请李景山先生撰写楹联张贴于会场外牌坊两边。景山先生以“旅缅”在外应抱根本不断进取勉励大家:“旅居四夷,汉族勿为夷族化;缅想千古,今人不让古人贤。”
而“青年会”在咸新社公所召开“和顺青年会”成立大会时,也敦请李景山先生撰联:“青春不再来,愿大家勿忘斯会;年华真易逝,冀我辈共图阙成。”张贴于柱上,勉励青年为实现理想目标而努力。
为了团结统一,两个会合并为“旅缅和顺崇新会”,意在“誓除旧染,崇尚新生”。
这两副对联为题赠“崇新会”前身的两个组织而写,贴合时事,极具个性,也是对和顺历史文化的一种记录。

腾冲旅游

和顺图书馆前身书报社成立楹联
书自云边通契阔;
报来海外起群黎。
千秋事业书中始;
万国风云坐上观。
1924年,崇新会的前身“青年会”在家乡成立时,即由寸仲猷、李清园发起,得到全体会员的赞同,成立“和顺书报社”。
杨策贤、刘瑞元两位先生就创办书报社的宗旨和特点,分别为书报社撰联:“书自云边通契阔,报来海外起群黎”“千秋事业书中始,万国风云坐上观”。

腾冲旅游
青年会会员积极捐赠书报,劝募经费,义务值班,供人阅览。后来崇新会在缅甸曼德勒设驻缅经理处,劝募筹资,订购书刊。和顺书报社向内地订购的大报和书刊,通过驻缅经理处经海路寄运转至家乡,这样只需一周左右即可到达,与过去由陆路通过邮政往往要两三个月相比,则快捷多了。因此,城乡知识分子“闻风而至”,前来阅读。
任务突飞猛进,书报社在十字路小小的一间铺子已容纳不了大量的图书和众多的读者,于是迁入咸新社原址,并改组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是中国农村创办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图书馆。尹育生先生曾赠联:“和顺旧名邦,相传俗美风淳,文化驾龙江凤岭;图书新增馆,惟冀今通古博,理学宗鹿洞鹅湖。”
益群中学大礼堂楹联
尊闻行知,努力崇明德;
藏修游息,随时爱景光。
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与和顺有着难解难分的情结,自少年时代起,他就流连忘返于和顺。这里有他朝夕相处的同学,忘年之交的朋友,还有金兰之交的弟兄——李子畅、张春桥等。当他踏上革命征程后,仍对和顺魂牵梦绕。60岁时荣归故里,多次光临,并于1949年4月选择魁阁居住下来,潜心研究。
他创作了赞颂和顺风光掌故和怀念名流故旧的诗歌近百章,形成《和顺乡集》一卷;为和顺人家题书了大量的联额、横幅、直幅和像赞、寿屏、碑文、墓志铭以及不少石刻和摩崖,留下珍贵墨宝;捐赠大量图书资料给和顺图书馆。
他还协助和顺筹建私立益群中学,文宫大门头的校牌“和顺益群中学校”和大礼堂柱子上的对联“尊闻行知,努力崇明德;藏修游息,随时爱景光”,就是李根源先生题书的。
缅甸曼德勒云南会馆大门联
循故址,易新形,净洗劫灰光往绪;
集众思,会群力,永留胜迹志乡情。
这副对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的20世纪50年代,滇侨重建缅甸曼德勒云南会馆时,请和顺前清举人张砺撰书的大门联。它概述了云南会馆的沧桑往事和华侨的文化活动。
会馆前身为云南同乡会,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来重建、扩建于清道光年间,全中式四合院共三进的洞谬观音寺,是最早的滇侨集会之云南同乡会所。
华侨到缅甸开发最早的是腾冲人,故会馆始称“腾越会馆”,又改“迤西会馆”,至民国初年请陈荣昌题会馆额时才改为“云南会馆”。当时还有秦树声的楹联一副:“黑水南来,同心共济;苍山东峙,回首多情。”
因馆舍宏大,二战期间成为中国远征军理想的总后方医院。但1942年4月2日,被日本法西斯的飞机炸毁。
二战胜利后,各侨群策群力,在原址恢复重建。此后又不断扩修增建,成为今天被誉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会馆。其中西式建筑较多,所以上联说“循故址,易新形,净洗劫灰光往绪”。
曼德勒云南会馆历来是华侨华人的活动中心和福利慈善事业机构所在地,曾接待过周恩来、陈毅、宋庆龄、郭沫若等著名人士,起到了“永留胜迹志乡情”的作用。
腾冲旅游

和顺·展现回归之所的楹联
腾冲毗邻缅甸,历史上一直是西南丝绸之路的要冲,而和顺就位于这“官马大道”近旁。明代以来许多和顺人开始“走夷方”,离开故土到异国他乡经商开拓。
中国人习惯说“叶落归根”,对于和顺人来说,这“根”是什么?是家——生养自己、要自己延续香火的小家;是家乡,和顺——那里的山山水水哺育我长大,我受到过那里的祖先神灵保佑。所以和顺人从离开家乡那一刻起,就是想着要归来的。
能够归乡的游子,一般都怀有三种心态:对家庭的补偿,对社会的报答,对自身的再修养。
和顺家宅、宗祠和庙宇里随处可见的楹联,也向我们展现了这三种文化内涵。

腾冲旅游

杨家巷总大门楹联
闾里既同居,愿大家勿悖勿忘,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韶华其易逝,希各自以勤以慎,事功为然,修齐为先。
和顺先民聚族而居,以寸、刘、李、尹、贾、张、赵、杨、许、钏十大姓氏冠名的村巷沿用至今。许多村巷建有总大门、大月台、乃至卡房,并题书门联,成为独特的人文景观。
这些联语多位训导、规劝、勉励或揭示这个村巷的特征,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和人生追求。如高谷庄杨家巷总大门联语:“闾里既同居,愿大家勿悖勿忘,出入相友,守望相助;韶华其易逝,希各自以勤以慎,事功为然,修齐为先。”作者是弘农国学专修馆创办者和执教者,被誉为“孔门德行科中人”的杨春增先生。
上联集中反映了一种仁爱思想与对人伦和谐的理想追求,下联则是对中华民族贯通古今的刚健不衰、自强不息、克己自立、修身为本的民族精神的修养和传承。
李家宗祠大门联
派衍阳温登,正昔日彩云南现;
门迎高黎贡,看吾家紫气东来。
和顺李氏宗祠坐落在风景如画的元龙阁旁,1920年动工,因地势陡峭,劈山填土,施工极其艰难,历时6年方告落成。但由于地势高峻,布局雄伟,视野开阔,风景优美而闻名遐迩。

腾冲旅游

1925年,李曰垓先生为李氏宗祠题写了一副对联:“派衍阳温登,正昔日彩云南现;门迎高黎贡,看吾家紫气东来。”上联中“派衍”,是一代一代传袭之意;“阳温登”,和顺的旧称;“彩云南现”,相传汉武帝听说南边出现五彩云,就派人调查这一现象,一直找到云南,终于看到了五彩云,故有“彩云南现”之说。
这副对联根据李氏宗祠的环境地势展开构思,联意贴切,气势磅礴,引经据典,道出了和顺李氏的历史和希望。
弯楼子堂联
是管仲陶朱者流,经济本儒风,名重商场推巨擘;
有卜式子文之度,捐输宏义举,天开寿域耀双星。
“弯楼子”是和顺儒商代表、腾冲近代著名商号“永茂和”主人李德爵建盖的私家住宅,为三进三坊一照壁的庭院组合式建筑群,现被开辟为“弯楼子民居博物馆”。

“永茂和”商号是和顺乃至腾冲经商致富中的佼佼者,在腾冲商界有“东董西董弯楼子”之称誉。清道光年间,“弯楼子”的主人到缅甸经商谋生,使其逐渐发展成为跨国商号。商号历经五代人,有一百多年的经营历史,对地方、国家社会事业积极支持,为和顺图书馆、益群中学的创建捐赠了大量图书和资金,抗美朝时又为国家捐款购买飞机。

1938年,“永茂和”主人李德爵夫妇七十双寿,云南省民政厅厅长李培天题了如上堂联。这副对联高度评价了李家“能商能儒”、回报社会的高风亮节,并对主人寄予了美好祝福。
尹其顺堂联
南服寄游踪,一生事业凭商战;
西川绵世泽,六秩康宁举族歌。
被近人称为“一个有示范性的民间话本”的尹其顺,自幼丧父,家中弟妹又多,他母亲做针线活难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于是七八岁他就开始割马草卖给马帮维持生计。十多岁便跟着马帮去缅甸,后来攒下钱,在缅甸做起了生意。短短数年,尹其顺就在缅甸开创了“玉顺兴”商号。
辛亥革命后,他回家乡和顺修建了一座气势轩昂的住宅,还在和顺的民宅中第一次使用英国百叶窗。后来尹其顺捐巨资扩建尹氏宗祠厢楼,不但使宗祠日臻完善,还为乡人在宗祠内办学创造了条件。
尹其顺六十寿时,尹氏阖族敬贺匾联给他,匾曰“尚义笃宗”,联曰“南服寄游踪,一生事业凭商战;西川绵世泽,六秩康宁举族歌”。对联道出了尹其顺数十年“走夷方”奋斗的结果,表达了尹氏阖族对他的美好祝愿。
洗衣亭楹联
梦魂五夜萦乡绪;
风雨一亭动杆声。
长期以来,和顺的男人们“走夷方”出去了,家中的重担就全落在了女人们身上,她们一年年,甚至是一代代守望着。
清光绪年间,在缅甸经商归来的寸位中先生,正遇上去河边洗衣的妻子和邻居,被淋得满身湿透地回来。看着妻子受累,寸位中十分难过,想到要答谢妻子。经能工巧匠设计建造,一座新颖独特的建筑由此诞生,人们很直白地将其命名为“洗衣亭”。

腾冲旅游

在和顺原主村落前有六座洗衣亭,为取水、洗衣而建,它们大体为长方形,但形态各异。洗衣亭建在水上,顶部是亭子的样式,但“亭”的内地上却是“田”字形石条。水从石条下流过,亭内有村民蹲在石条上洗衣洗菜。
其中水碓村的洗衣亭还仿照一般凉亭挂上了匾额楹联,匾额为篆书“洗衣亭”,对联云“梦魂五夜萦乡绪,风雨一亭动杆声”,这是“家”对游子的呼唤。“念及此,亦当要,及早回头。”

腾冲旅游

楹联在和顺随处可见,但却并没有因此失去它的魅力与深层的文化意义。每一副楹联背后都隐藏着故事,它们既参与着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又总是映射着超乎现实生活的信息。
透过一副副楹联,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和顺的历史文化已经渗入其中,成为这个物事的自我记忆,而祖辈的家园理想仍鲜活地留存在和顺人的日常生活里。
在出走和回归的时空张力之间,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地的“家”的概念变得深切而宽广。

腾冲旅游




滇公网安备 530702020010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