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139-8889-9288
所在位置:首页 / 活动策划新闻 / 腾冲乡村旅游推荐:腾冲的古道山河

腾冲乡村旅游推荐:腾冲的古道山河

盈水社区隶属于腾越街道,位于腾冲市西北部,距街道办事处8公里。地处东经98°32′16″,北纬25°4′47″,海拔1640米。东与北海乡富裕村相连,南与油灯、风山社区相接,西靠世纪金源大牛场,北与岗峨社区相交。辖村尾、下河村两个自然村,有农户462户,1953人。居有张、李、杨、王、番等氏族。社区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2公里,国土面积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75.76亩,水田633.18亩,旱地403.08亩,林地1500亩,森林覆盖率为70%。属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年均气温14.7℃,年均降雨量1425.4mm。土壤以黄棕壤为主,有机质含量高,土地肥沃,土层深厚,适宜种植水稻、莲藕、苞谷、蔬菜等农业生产,村民收入以种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及土地出租为主。跟随腾冲旅游地接策划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腾冲旅游

《腾冲县地名志》记载:“盈水村系大盈江支流发源地”得名。村内有较为丰富的水和硅藻土矿产资源,是大盈江源头之一。主要人文景点有下河村人工湿地,省级文保单位护珠寺(与油灯庄、洞觉村共管),市级文保单位“李观音庆”墓,“普光寺”,非遗传承“打铁”工艺。由于社区历史悠久,村庄整体格局和街巷空间保存完整,2018年12月,被住房城乡建设部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腾冲旅游

盈水社区处在横山、寺坡山、大青山围合之中,视野朝向开阔,西北背靠山体,东南面向坝子,河流环绕。村内古民居保护良好,新民居建筑风格传承有序。村落选址因地制宜,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依山就势,顺应自然,环境优美清幽。民居依缓坡而建,坐西向东或坐北朝南,梯次布局,立体感较强,采光效果极佳。村后木林丛生,与自然环境相互融洽。房屋样式多为“一正一厢形、一正两厢式、三坊一照壁”的建筑样式,以木料榫卯穿斗式为主,2层建筑结构,装饰简单朴素,古朴雅致。主房设堂屋,堂屋内设家堂,供奉天、地、君、親、师、灶君及祖宗牌位;樑头、照面枋,堂屋、大门多雕刻香草、瑞兽,做工精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中原遗风源远流长。外墙采用青砖、红砖、土基等材料建造,墙基多用火山石或本地青石支砌,墙体与屋面采用“三砖一瓦”封火,粉墙黛瓦,美观自然且防火防盗。庭院内或砌花台或置盆景,古雅清奇,发人遐想。大门采用传统大门样式,屋顶形式有硬山、硬山双坡屋顶,外观简洁,内部雕栏画栋,显示出建筑与环境的完美融合。户外保留传统的户外交流空间。

腾冲旅游

“贡山献彩千年画,盈水抒怀万卷诎”。始建于明初的普光寺,由大殿、文昌殿、财神殿组成。门窗户壁全为楸木三层透雕,颇具特色。普光寺原址在村尾唐罗地。清咸同之乱毁于兵火。光绪十年(1884年)重建于现址。照壁为朱红色,富裕村原名赤壁村,即来源于此。民国年间在此设江苴书房,乡公所。抗日战争收复腾城期间,做过远征军第十集团军一九八师的野战医院,救治过无数因攻城受伤的官兵,为腾冲焦土抗战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小西五七中学在此办学。1978年后逐渐恢复原貌。

腾冲旅游

据腾越下河村《李氏宗谱》记载:“我入腾始祖平远将军李国斯征,其弟定远将军李国斯庆乃南京应天府大石板香草田人氏,历属黔宁王沐英麾下。明洪武十三年(1380)随黔宁王西征,奉旨入滇肃清元朝残余势力,安定边疆,开化边民,沿袭‘以夷制夷’的‘羁縻’政策和土司制度,实行‘土流兼治’和‘改土归流’的政策;十四年(1381),始祖随沐英进入云南后平定全省;十五年(1382)平定腾冲后,始祖奉命镇守城北二十里外扎口(今北海关帝庙附近),钦赐良田400余亩(俗称‘海半截’)、山800余亩、护院家丁24人。‘为夫所者,管夫管粮;为士丁者,管兵听调,有二十四丁差,常则为民,变则为兵’。后移驻中岗峨孟家墙(今孟家村)。十八年初(1385),始祖因爱其山青水秀,民风淳朴的下岗峨,隧家焉”。《民国腾冲县志稿·李氏献佛宝镜》有“张勉撰记。下河村民李均铸。背镌佛经,正书,阳文。径一尺,厚三分。成化二十一年(1485)。今藏李氏宗祠。见拓本”的记载。民国十年(1921),閤族人等为彰显村落的特性,仝立“古道山河”石门牌一块,镶嵌于寨门之上。

腾冲旅游

“一片桃花水,盈盈送客舟”。《腾冲县地名志》记载:下河村,“原居高处,因水位下降后迁往河边”得名。下河村原名“下岗峨”、“河头 ”村,是该传统村落的核心区。明崇祯十二年(1639)四月二十九日,徐霞客过曲石下酒店返城时途经下河村时,看到村人出入摆渡小船的情景,在游记中有所记述“……,由村南又南下三里,其村竹庐交映更遥,是为下干峨村。至是东坡之下,辟为深坞,而溪流南贯。由是从村南稍西,即转南向,随坡上行。一里,渐南下,俯瞰坞中溪流,已有小舟而浮者……”。这段文字说明了当时下河村前积水很深且水域面积很大,或为沼泽地带,村人出入靠船摆渡的情景,后经多年的疏浚,昔日的水域大都开垦成了农田,并种植大片莲藕。故有“十里荷花”的谓称。

腾冲旅游

《考工记》云:“知者创物,巧者述之”。《民国腾冲县志稿》记载:“马掌多来自永昌,腾人鲜有制造”。据说,李氏先祖定居下河村后专门从事刀具、剪子等铁艺兵器的打制,供驻腾数十万将士和战马及民用。资料记载:“下河村生产剪刀、马掌、铁钉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民国时期,生产剪刀、马掌、铁钉有十多户,产品有团头剪、尖头剪、马掌和马掌钉,主要销往保山、梁河、盈江、陇川及缅甸”。纵观腾越历史,都与马息息相关,是马驮来了“金腾冲,银思芽,翡翠牌坊玉石桥”“昔日百宝街、雄商大贾挾货来”的辉煌。在渐行渐远的马蹄声中,在马锅头的吆喝声里,是骡马脚下那小小的马掌,支撑着它们走过崎岖的山路和千山万水,穿梭于南方丝绸古道间。可以说,腾冲历史的辉煌是马背和马蹄的辉煌。

腾冲旅游

李根源《曲石诗录·还乡吟》曰:“古墓巍巍制造奇,干峨山上白王碑。李观音庆分明在,拓俟专家共质疑。”《腾冲文物志》记载:“李观庆墓位于小西盈水村后之干峨山孟氏茔地,属火葬墓。李根源有诗注曰:墓在干峨山上,距护珠寺约五里。墓上盖大圆石一块,原四尺余,圆广约八尺。上建碑,碑上宽下窄,高四尺,广二尺余。上截正中刻字一行,曰‘白王□□□’等字,横一行,曰‘□□李观音庆□□□’等字,旁作两圆圈,镌缅字(梵文),碑阴分二行,有字,已泐。此墓碑形体也,墓之四周围以圆石,似旧建有屋宇者。后面去白王墓约十数步,另有一墓,式亦略同,惟碑已倾倒,刻字全泐耳。此墓省、府、州、厅志均失载,俗称‘大人坟’,又称‘白王坟’。”该墓是腾冲众多火葬墓中地表物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时代为宋大理国时期。该墓对研究大理国火葬墓的形制有重要价值,1984年5月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保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腾冲旅游


滇公网安备 530702020010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