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139-8889-9288
所在位置:首页 / 活动策划新闻 / 腾冲传统手工艺:荥阳油纸伞的绝唱!即将消失的腾冲油纸伞技艺

腾冲传统手工艺:荥阳油纸伞的绝唱!即将消失的腾冲油纸伞技艺

腾冲传统手工艺:荥阳油纸伞的绝唱!


腾冲是我国面向东南亚的丝路重镇,也是“一带一路”上重要的县级市,当地油纸伞历史悠久。据工作人员介绍,已有近300多年的历史,初由中原传入,后得当地村民因地制宜,用村外遍产的芦苇和毛竹做起了纸伞的营生,产品一度热销国内外市场。腾冲油纸伞小编带您了解油纸伞的历史!来腾冲不看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于白来了!在高黎贡文化产业创意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条街,集中了皮影、土陶、“腾编”、纸伞、抄纸、布鞋、荞艺、根雕为主的腾冲非物质文化遗产,你能在这里亲身体验并制作属于你的工艺品。同时这里还有翡翠博物馆、腾越文化博物馆、中医药博物馆,让你一次性大饱眼福。

腾冲油纸伞传承拓展
近日,我们来到了相距不过一两公里的固东镇荥阳村,该村共有农户244户,人口不足千人。虽然村子不大,但荥阳村的郑姓人家,过去80%的村民都习得一手纸伞和竹编手艺,而且大多为世传,在国内颇有名气。
腾冲油纸伞传承拓展
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油纸伞除了遮挡风雨及太阳功能外,也因为繁体字“傘”的字形内有四个人字而被赋予“多子多孙”的含义。在荥阳村当地土语中,“纸”与“子”同音,旧时女子结婚嫁妆中必有两把油纸伞,寓意“早生贵子”。在结婚典礼中,新娘下轿时避邪所用的器物,也少不了油纸伞。此外,油纸伞的“油”谐音“有”,所以当地人在女儿出嫁后一个月内,娘家还会带油纸伞、竹凳、鸡笼到女婿家拜访,祝福小两口有子有孙。
腾冲油纸伞传承拓展
我们探访的一户人家叫郑加彩,是村子里著名制伞人郑映海的儿子,是郑氏制伞世家的第九代传人,据他介绍,手工油纸伞的制作过程十分讲究,前前后后要分削伞骨、绕边线、裱纸、上柿子水、收伞、晒伞绘画、装伞柄、上桐油、钉布头、缠柄、穿内线等十几个步骤。所有步骤中最见功力的是削伞骨,因为一把纸伞有短骨和长骨,不但要先把竹子一根根剖开削好,还要再一枝枝钻洞,相当耗工。挑选原料也很讲究,竹子、伞纸、棉线都要精挑细选,涂料中的天然熟桐油和柿子水更要依古法调配。
腾冲油纸伞传承拓展
说起荥阳村制作油纸伞的历史,郑师傅说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村里的郑姓第六代子孙郑以谦在腾越县衙当师爷。一天,他在县城街上发现有四川来的张姓和周姓师傅在西街租了房,做油纸伞。郑以谦对此很感兴趣,便利用闲余时间观看学习,最终掌握了制作油纸伞的全部技艺。他回到村里,开设制伞的作坊,并在之后的岁月里将制作油纸伞的技艺传给了村里的大多数人。从此荥阳村以制作油纸伞出名,近300年的时间里,制伞技术已经传承了十余代人。
腾冲油纸伞传承拓展


在郑师傅不大的加工车间内(其实就是他二楼的家里),不太整齐的放着一些制伞的半成品,我们一边参加,郑先生一边给我们讲解,他说荥阳纸伞的特色,除了在于伞体和伞柄的手工精制之外,伞面绘画也是重要一环。他们家的画风很朴素,喜欢点缀梅花、杜鹃等花卉,或是添几笔很写意的山水,每把伞自由发挥,少有雷同之处。

这是他前几天刚做好的一批伞柄和伞头,他说最难做的是伞头,尤其是安装伞架的部分,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做坏。荥阳纸伞的特色,除了在于伞体和伞柄的手工精制之外,伞面绘画也是重要一环。老郑的画风很朴素,喜欢点缀梅花、杜鹃等花卉,或是添几笔很写意的山水,每把伞自由发挥,少有雷同之处。

他一边给我们介绍,一边忙自己手上的活——敷伞纸,只他见不紧不慢的将刚刷好胶水的伞纸一片一片的敷在伞架上,我们向他询问,这伞纸是什么制作的,他说是著名的腾冲三宝之一的腾宣制着的,他说腾宣的质量很好,做出来的油纸伞正常可使用上百年都不会坏。

不过话峰一转,他又说道,目前油纸伞手艺的传承面临着巨大困难。现在村里制作油纸伞被称作“属于老人的行当”和“老人活”,因油纸伞手工工序繁杂,费时费力,收益较低,年轻人没有耐心花一整天去打磨。据统计,荥阳村过去近200户村民里从事制伞的有50多户,如今只有两三户人家仍在坚持制作油纸伞。

郑师傅说,他平均一天只能生产一把小伞,一年大概就生产300-400把,平均每把伞卖200多元,一个月毛收入也就六七千元,但除去成本,一个月也就收入3-4000元,还比不上年轻人在外打工的收入,老家娱乐活动少,年轻人都呆不住,也沉不下心来制作。而制伞工艺中的削伞骨、绕边线、裱纸、上柿子水、收伞、晒伞、绘画、装伞柄、上桐油、钉布头、缠柄、穿内线都是慢工细活,马虎不得。

【天行提示】

1、荥阳村就在银杏村的边上,隶属于腾冲县固东镇,位于腾冲县北部,距县城50公里,约一个小时的车程。

2、油纸伞源于中国,后传到亚洲的日本、朝鲜、越南、泰国、老挝等国。制伞业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据说当时主要是为宫廷制作的“贡伞”,在民间使用并不广泛。到了清朝中期,才逐渐进入民间。在今天,虽然油纸伞作为雨具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在中国仍然还有人坚持以传统工艺制造油纸伞,从削竹做骨到描图上油,数十道工序全部手工完成,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


滇公网安备 53070202001091号